当前位置:凤凰号 > 生活 > 沙陀人是今天什么族「内容详解」
已解决

沙陀人是今天什么族「内容详解」

提问时间:2022-09-01 09:37:01 来源:凤凰知识网
网友蓝裕中提问:

沙陀人是今天什么族

最佳答案
由提问者、达人共同推荐
凤凰 当前已有人认可该答案!

沙陀族的全称为“沙陀突厥”,由此可见,沙陀就是突厥的一个分支,突厥人早已经在历史的尘烟中消散,沙陀族也早就汉化,融入到汉族中。
唐朝时期,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又分为十个大部落,统称“十姓”,所以西突厥的可汗又被称为“十姓可汗”,而不是“突厥可汗”,由此可见这十大部落的势力之强大。
西突厥中有一个突厥别部名为“处月”,也就是西突厥中的一个外姓部落,有可能是古代月氏人的遗留;
而沙陀又是“处月”中的一个外姓部落。
因此可以说,沙陀是突厥部落的边缘分子的边缘分子中的边缘分子。
沙陀是“大沙碛”的意思,是因为沙陀人居住在新疆大沙碛地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就直接用地名作为部落的名称。
虽然出身卑微,但是沙陀人却在唐末上演了华丽逆袭,并且还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对于汉人来说,沙陀人虽然异族,但当年沙陀军队攻破后梁、入主中原之时,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中原的汉人们反而一个个翘首期盼,这是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早在唐高宗时期,朝廷就建立了在沙陀人居住的地方,建立了“金满”和“沙陀”两州,把沙陀人纳入了管理范围,薛仁贵在西征回纥的时候还征用过沙陀士兵参战。
但是沙陀人真正与中原联系紧密起来,还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吐蕃攻占了北庭都护府,沙陀人畏惧吐蕃的势力,同时又因为饱受回鹘的欺凌,就投靠了吐蕃。
吐蕃又把沙陀人从新疆迁徙到甘肃甘州,随后又想把沙陀人再次从甘州迁走。
当时的沙陀首领名为朱邪尽忠,害怕吐蕃以迁移之名对他们赶尽杀绝,就带着沙陀人内迁投靠唐朝,付出了近两万沙陀人牺牲的代价,就连朱邪尽忠本人也战死了。
朱邪尽忠的儿子朱邪执宜带着一万沙陀人总算进入唐朝境内的陕西盐州一带。
唐朝在沙陀人居住的地方设立了阴山都督府,由沙陀人自己管理自己。
此后沙陀人被编入唐朝军队,屡立战功,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还被封为大同军节度使,被皇帝赐国姓“李”,赐名李国昌。
李国昌的儿子更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克用,因为大同防御史段文楚克扣沙陀士兵的军需费用,李克用一怒之下就把段文楚杀了。
李克用的行为当然属于叛逆,唐朝派军讨伐,因为沙陀三部落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投降,李国昌只好带领沙陀人逃到了阴山鞑靼地区。
不过没过多久,唐朝皇帝又求着李国昌回来“勤王”,因为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攻入了京城,皇帝都被赶出了京城,只能向各地的节度使、少数民族求救兵。
李国昌、李克用父子也是不计前嫌,立即招兵买马,竟然一路打进了京城长安;
父子二人都被授予节度使:李国昌被授予代北军节度使、李克用被授予河东节度使。
这是沙陀人开始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唐朝末年,朝政极其混乱,中央朝廷腐败不堪、地方节度使割据一方、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最惨的就是唐朝皇帝了。
皇帝完全了傀儡,被宦官、节度使各种蹂躏。
不过沙陀人倒是在这一段时间是一直站在唐朝中央政府这一边的,李克用还因为救驾有功,被封为“晋王”。
后来在朱温篡位自立为帝之后,天下其他的有实力的军阀,都在观望、心怀鬼胎,李克用却始终以“唐臣”自居,以恢复“大唐”为旗号。
这让那些整天喊着儒家道德、君君臣臣,却又争先恐后投降朱温的唐朝达官贵人们情何以堪。
正是因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对“唐朝的忠诚”,在伦理上占据了上风,再加上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长期对沙陀人的汉化、对汉族士族的优待,使得汉族士族对沙陀人很有好感。
所以李存勖以“光复唐朝”的名义攻破朱温建立的后梁时,天下士族无不欢欣鼓舞。
而后来李存勖自己当皇帝的时候,也没有受到多少道义的谴责,人家的皇帝当的心安理得。
808年,沙陀人内迁唐朝境内;
115年后的923年,沙陀人建立第一个政权:后唐。
在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相继建立了后晋、后汉和北汉三个政权,统治中原57年。
沙陀人与突厥、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不同,他们是主动的融入汉族中、主动的汉化,李克用、李存勖还一直以唐朝宗室自居,以此来强调自己的权力正统。
甚至在沙陀人建立后唐后,已经有大半部分沙陀人不会说沙陀语言了。
除了“李”姓,沙陀人还有“刘”、“石”等姓氏,如建立后汉的刘知远、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建立北汉的刘崇都是沙陀人。
不过,在宋朝之后,沙陀人因为失去了自己的政权,流落到中原各地,本来就已经汉化,更加融入到汉族之中,从此作为一个独立的沙陀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沙陀人是华夏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民族,在最辉煌的时候,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四个政权,这四个政权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根据史书的记载,沙陀人是西突厥一支叫处月的别部,所谓的别部是指氏族的分支或者军队的偏师,历史上的突厥在公元583年被当时的隋朝用离间计分化为两个部分,这就是东突厥和西突厥。
《新唐书》: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
东突厥的控制区主要在阿尔泰山脉以东,大兴安岭以西,黄河河套以北,贝加尔湖以南的广大区域,西突厥的控制区主要在甘肃敦煌以西,里海以东,包括整个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而沙陀人就是西突厥中的一支。
沙陀生活的地
沙陀的本意是大碛的意思,也就是大沙漠的意思,因为处月人居住的境内有大沙漠,所以就把处月人称为沙陀人,沙陀因此而得名,但是沙陀来自哪里呢?
比较确切的记载只知道沙陀是西突厥的别部,那么在西突厥征服处月之前,没有详细的记载处月来自哪里,但是有几点可以肯定:1、沙陀人是胡人,非华夏人氏。
2、沙陀人的很多姓氏来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
沙陀人不是华夏人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地区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先后建立过九个绿洲王国,如石国、康国、安国、曹国、米国等,从中亚一直到河西走廊都有粟特人生活,粟特人善于经商,根据史书的记载,有部分粟特人讲突厥语,被突厥化,很有可能是后来的处月,也就是沙陀人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个猜测,就是说沙陀人可能是月氏人的后裔,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西迁,先是迁到了新疆伊犁河一带,然后再次受到匈奴的迫害而被迫西迁,一直迁到了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在西迁的过程中,有部分月氏人留在了西迁的路上,而沙陀人所居住的地区也是月氏西迁的经过之地,而且处月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居住在月的意思,与月氏可能有一些牵连,但只能说有可能沙陀人是月氏人的后裔。
沙陀人是从西域迁到内地的由于沙陀之前的历史没有记载,沙陀本身又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沙陀的起源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沙陀的历史是从他被突厥征服开始的,沙陀这个民族跟三个政权有关,分别是:突厥、吐蕃、唐朝。
突厥强大后,征服了处月,也就是沙陀,从此之后沙陀成为突厥的别部,跟随突厥一起四处征战,唐朝灭亡了东突厥后,沙陀首领曾经跟随西突厥贵族一起晋见过唐太宗,后来西突厥与唐朝为敌,唐朝利用西突厥大将阿史那贺鲁与西突厥作战,并打败了西突厥,不久阿史那贺鲁自立为可汗反叛唐朝。
部分沙陀人跟随阿史那贺鲁一起反叛唐朝,比如沙陀首领之一朱邪孤注,也有部分沙陀人不愿意反唐,比如沙陀另一支首领沙陀那速,唐朝联合沙陀那速讨伐反叛者,这一段时间一支沙陀部落开始跟随唐朝。
沙陀武士唐高宗时期,沙陀首领沙陀金山曾经跟随唐朝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一起讨伐并打败铁勒部落,因功得到唐朝的封赏,唐玄宗时期,沙陀部落首领沙陀辅国曾经晋见过唐玄宗,安史之乱期间,沙陀率军协助唐军平叛,沙陀首领获得唐朝的封赏。
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开始衰弱,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唐朝的安西四镇及北庭都护府被吐蕃切断,生活在当地的沙陀人与唐朝的联系被吐蕃切断,当时的吐蕃国力强大,沙陀被迫投靠了吐蕃,当时有七千余帐,合约三万余沙陀人投靠吐蕃。
沙陀是一支有数万人的部落,后来受到吐蕃人的猜忌,被吐蕃强行东迁到甘肃一带,而且吐蕃人还想继续迁移沙陀人,但是沙陀人明显不愿意了,此时的沙陀首领是朱邪尽忠,他带领三万余族人准备向逃离吐蕃的控制,向东迁移到唐朝境内,因为其祖先世代为唐将。
沙陀人依附唐朝在沙陀人东迁之际,吐蕃派兵追击,沙陀损失惨重,一万余人被杀或被打散,首领朱邪尽忠战死,他的儿子朱邪执宜率领剩下的沙陀族人来到宁夏投靠了唐朝,朱邪执宜被唐朝任命为阴山府都督,沙陀人得到暂时的安宁。
朱邪执宜去世后,其子朱邪赤心继承了他的官职,朱邪赤心因为镇压庞勋起义有功,又得到了唐朝的封赏,但由于其居功自傲,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因此又与唐朝为敌,被唐兵击败,朱邪赤心有一个儿子叫李克用,当时跟随其父一起投靠了鞑靼。
朱邪赤心去世后,李克用被朝廷重用,率军讨伐黄巢起义,再加上李克用骁勇善战,所以势力很快做大,成为仅次于朱温的第二大军阀,朱温篡唐自立后,李克用与朱温为敌,但谁消灭不了谁,李克用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承其职位,并建立了后唐政权。
沙陀骑士后唐政权是沙陀人建立的,李存勖以唐朝正统自居,沙陀人之所以姓李,是因为他们祖辈为唐朝征战,并立下诸多军功,唐朝皇帝赐姓为李,李存勖这一支沙陀人的本姓是朱邪,后来全部改为李姓,李存勖成功灭亡了后梁政权,成功入主中原,李存勖所建立的后唐政权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但只维持了13年时间就灭亡了。
灭亡后唐政权的是石敬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他的父亲跟随过李克用征战,石敬瑭本人还是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去世后,其他李从厚继承帝位,随后后唐陷入了内乱,养子李从珂发动兵变,企
唐末农民起义后晋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二个政权,仅仅存在13年,就被契丹所灭亡,后晋政权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也是沙陀人,这是沙陀人建立的第三个政权,刘知远最早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手下当兵,因为两次救了石敬瑭的性命,而被石敬瑭重用,后成为后晋政权的河东节度使,至于沙陀人刘知远为什么会姓刘,这大半是他们仰慕汉文化,自己给自己改的刘姓。
契丹虽然灭亡了后晋政权,但并未南下中原建立政权,刘知远趁此机会称帝并占据了中原,但是后汉政权仅存在4年两任皇帝,就被郭威所灭亡,郭威建立了后周政权,这是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朝代。
后汉灭亡了,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称帝,建立了北汉政权,实际上刘崇是想继承后汉政权,就连年号都用的是后汉的乾祐年号,刘崇是沙陀人,北汉政权是十国中唯一一个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后汉一直依附于契丹,存在了28年,后来被北宋灭亡,北汉是沙陀人建立的第四个政权,从此之后,沙陀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沙陀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有
沙陀人曾经跟随突厥人作战,突厥在鼎盛时期战斗力是很强的,沙陀人也不会差,再加上沙陀人是游牧民族,天生就是骑射好手,历朝历代的游牧民族一直骁勇善战、崇尚强者,沙陀人能够入中原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骁勇善战。
比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战斗力就非常强,李克用参与了平定庞勋起义和黄巢起义,战功卓著,这也是他在唐末能够崛起的原因,而李存勖战斗力也不差,直接灭亡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政权,同样是骁勇善战的原因。
沙陀人骁勇善战2、华夏政权处于衰弱期。
沙陀人崛起的时期是五代十国,这是一个乱世,唐朝灭亡后,统一的华夏政权不复存在,中原处于割据时期,首先是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朱温是汉人,但为人残暴,很快就失了民心,他建立的政权也得不到大多数汉人的支持。
与朱温同时存在的还有李克用以及原来唐朝地方上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纷纷割据自立并建立政权,形成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谁也无法统一天下,相对来说,强大的政权只有后梁和后唐,而后唐仗着武力强大灭亡了后梁。
正因为华夏政权处于衰弱期,才能让沙陀人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后唐政权鼎盛时期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是占据了中原的核心区,其他小政权都处于偏远地区。
沙陀崛起的时候正是华夏衰弱的时候3、沙陀人选择依附唐朝是其壮大的一个原因。
李克用这一支沙陀人很早就选择了依附唐朝,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反叛开始,一直有一支沙陀人依附唐朝,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至少当时唐朝是大一统的华夏政权,而且还比较强大,唐朝四处征战,不服从的民族几乎被征服或者同化,比如突厥、铁勒、吐谷浑、高句丽、回纥、突骑施等等。
沙陀人选择依附唐朝,在唐朝强大的几百年时间内,才得以生存并壮大,如果沙陀选择背叛唐朝,可能早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到了唐朝衰弱时期,沙陀人就强大起来,进而占据中原建立政权。
五代十国结束之后,沙陀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绝大多数融入了汉朝,并没有做为一个独立民族存在下来,沙陀人统治中原并不是被汉朝接纳,而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征服的。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沙陀是西突厥属下的处月部的分支,沙陀原是地名,而非族名,只是由于处月居于“金娑山之阳,蒲类(今新疆巴里冲)之东”,此处“有大碛,名沙陀”的缘故,而将这一支部族名为“沙陀”。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西突厥酋长乙毗咄陆可汗建立“北庭”,其下包括处月、处密、射脾以及西域许多部落。
此时,处月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新疆阿尔泰山东南,巴里坤以东地区,这里也是处月最早的活动地区。
贞观十六年(642年),处月部跟随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攻打伊州(今新疆哈密)、天山(今新疆托克逊北),被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
西突厥叶护贺鲁与处月部的首领朱邪阙俟斤阿厥率众投降唐军。
唐高宗永徽三年(653),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庐帐渐盛”,渐渐又有叛离唐朝之心,处月部也追随其反叛唐廷。
此时的处月酋长朱邪孤注率处月部军队据守牢山,但是被弓月道总管梁建方、契芯何力打败,九千余处月部人被俘。
为了安置这些处月部降人,唐朝在今日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设都督府,以其首领拔野为都督。
唐德宗贞元中,沙陀历史上重要的领袖朱邪尽忠出任都督。
这一时期,吐蕃正急攻唐朝的北庭都护府,“沙陀六千余帐与北庭相依”。
在吐蕃强势进攻之下,贞元五年(789年)冬,吐蕃军队以葛逻禄、白服突厥作为向导,联合大举进攻北庭。
贞元六年(790年)六月,北庭沦陷,“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
吐蕃将归降的沙陀部举族七千帐安置于甘州。
在对唐王朝的战争中,由于沙陀人的能征善战,吐蕃常常以其为先锋。
但是,吐蕃人并不信任沙陀部族,甚至打算“徙沙陀于河”。
吐蕃人不信任沙陀人,唐朝也开始了对沙陀的争取拉拢。
在唐朝振武节度使范希朝的策动下,元和三年(808年) ,朱邪尽忠及其长子朱邪执宜率领沙陀人众部落三万循乌德犍山东行,开始了艰难的逃亡征途。
这场投唐之行的代价很惨遭,酋长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身负重伤,只剩下骑兵两千余人、战马七百骑、杂畜千余头,辗转来到了灵州(宁夏灵武西)。
沙陀人归顺,唐朝政府很是优待,将其安置于盐州(在今陕西定边及内蒙古盐池县境),并设置羁縻性质的阴山府,授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其弟葛勒阿波为左武卫大将军兼阴山府都督。
沙陀降众与范希朝之间有一定的
元和四年(809年),范希朝从振武节度使专任河东节度使,坐镇太原,沙陀部族随之东迁。
迁徙至河东的沙陀人一部分被安置于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应县西北),一部分被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定襄县)。
河东是唐王朝的龙兴之地,西接长安,南临汴州,北捍蛮夷,地理位置重要,迁徙至此的沙陀部族将会以此为基业,撼动天下。
范希朝将沙陀人整编成军,“料其劲骑千二百,号沙陀军”,建立了一支骁勇彪悍的沙陀骑兵。
元和五年(810年),继任河东节度使的王锷远比范希朝有忧患意识,他认为“朱邪族孳炽,散居北川,恐启野心,愿析其族隶诸州,势分易弱也”。
唐朝廷采纳了王锷的建议,“建十府以处沙陀”。
但是,唐朝的这种分而治之的办法并不彻底,没有将其部族打乱与别的民族混杂在一起,他们仍然是聚族而居,仍具有极强的部族凝聚力和自身的特点。
沙陀人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壮大。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柳公绰为河东节度使,因“沙陀素骁勇,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于是奏以沙陀酋长朱邪执宜为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镇守北部边疆。
沙陀居于代北,其自治政权的特质愈发突出,其与唐朝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沙陀酋长朱邪执宜大约死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他的儿子朱邪赤心接班了。
朱邪赤心继续为大唐帝国东征西讨,曾率部参加了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讨伐回鹊和昭义镇的战争。
会昌四年(844年),因为参加平定泽潞镇,因功升为朔州刺史、代北军使。
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吐蕃联合党项及回鹊袭扰河西地区。
朱邪赤心又奉命率部随河东节度使王宰出征。
大中三年,河西战事平定之后,朱邪赤心因功被任命为蔚州刺史、云州守捉使。
咸通九年(868年),桂州(广西桂林)戍卒拥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发动叛乱,从桂州一直打到徐淮地区,攻陷彭城(江苏徐州)。
朱邪赤心又率部随义成军节度使、徐泗行营都招讨使康承训前往镇压庞勋之乱,因功被唐授予大同军防御使,后又迁为鄜坊、振武节度使的职务,还被赐姓李氏,朱邪赤心因此得了个荣耀的汉名李国昌,并“预郑王属籍”。
突厥别部沙陀人从此成为荣耀的陇西李氏,编入皇室宗籍,这对于沙陀集团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沙陀人从元和三年内迁后,一直被唐廷所防范。
原先唐朝考虑到“沙陀在灵武,迫近吐蕃,虑其反复”,故而才将其迁至代北。
到了代北之后,河东节度使王锷又向朝廷提出一个“析其族隶诸州,势分易弱也”,建十府是为了分而治之,但效果并不明显。
唐朝对于沙陀的态度是既任用,又防范控制。
朱邪执宜、赤心父子虽然为唐朝屡建战功,但唐授予他们的职务都不过为一州刺史,隶属河东节度使管辖。
沙陀人出征,也要受他军的节制,元和时隶属忠武军,之后隶属河东军。
庞勋之乱改变了沙陀受制于人的局面,朱邪赤心变成了李国昌,还当上了大同防御使,并进而出任鄜坊、振武节度使。
虽然大同、鄜坊、振武在当时都算不上强藩,但这毕竟是藩镇,李国昌也正式跻身地方节帅序列。
另外,赐姓一事意义重大,沙陀人的汉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加速时期。
后来李国昌的孙子李存勖建立后唐,被宋人视为正统王朝,这恐怕与赐姓关系甚大。
势力越来越大的沙陀李氏集团,必将与唐帝国发生冲突,势变使然,与政治伦理无关。
沙陀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李克用是李国昌的第三子,是将沙陀李氏带入辉煌的关键领袖。
李克用生于大中元年(847年)九月,根据《旧五代史·唐武皇纪上》记载,“献祖之讨庞勋也,武皇年十五,从征,摧锋陷阵,出诸将之右,军中目为‘飞虎子’。
”十五岁的少年英雄李克用以自己的勇猛和战功在军中建立了威信,平定庞勋之乱后,李国昌被擢为振武节度使,“飞虎子”李克用则为云中牙将。
成年的李克用又当上云中守捉使,其上司是云中防御使支谟。
在军中崭露头角的李克用渐露桀骜,发生于乾符五年(878年)的斗鸡台事变就充分暴露了枭雄的野心。
支谟之后的云中防御使段文楚,是名臣段秀实的孙子。
李克用时任沙陀三部落副兵马使,戍守蔚州。
当时,代北连年荒旱,百姓饥寒,军粮供应很紧张。
漕运不济,粮食运输成本比以前增加数倍,而且承运重役常使供差者破产毙命。
段文楚怜悯百姓疾苦,下令缩减军士粮饷,“而且又用法稍峻”,引起“军士怨怒”。
此时,李克用的叔叔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乘机密遣部将康君立至蔚州,怂恿李克用发动兵变,取代段文楚。
李克用起初还很犹豫,对康君立说:“吾父在振武,俟我禀之。
”康君立说:“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
”在其怂恿之下,李克用决定放手一搏。
李尽忠也连夜率部攻入云州,抓了段文楚和节度柳汉璋,掌控云中军政大权。
李克用得知叔父得手之后,立即率军万余驰抵云州,军驻斗鸡台(今山西大同城郊)。
李尽忠计划奉李克用为首,拥其做云中防御留后,也就是代理防御使的意思。
李克用要上位,段文楚就不能活,数日之后,李尽忠将段文楚一家五口送到李克用驻军的斗鸡台下。
晚唐藩镇骄兵悍将兵变作乱,杀掉统帅也不足为奇。
但是,李克用杀死段文楚一家五口人的手段实在是残忍至极,《资治通鉴》上的记载是“克用令军士剐而食之,以骑践其骸”,场面惨不忍睹!李克用残杀段文楚一家之后,堂而皇之地“入府舍视事”,以防御使自居。
不过,朝廷的反应似乎很淡定,在给云州的诏书中写道“若克用暂勿主兵务,束手待朝廷除人,则事出权宜,不足猜虑。
若便
”朝廷意思是说,斗鸡台事变如果仅仅是一般意义的兵变,骄兵悍将不满待遇降低而引发的,李克用如果能乖乖听从朝廷进一步人事安排,那就算不得大事。
但是,如果李克用的心思是进一步占据大同,那就要动武解决了。
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似乎对这场兵变真的不知情,他在事情发生之后,立即上书朝廷,以表忠心:“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
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终不爱一子以负国家。
”李国昌的态度让唐廷觉得这事情并不大,还有政治解决的可能性。
唐廷下旨,任命大司农卿支详为大同军宣慰使,并且命李国昌去劝诫招抚李克用,同时又任命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
四月,唐廷又进行了进一步人事调整,“以前大同军防御使卢简方为振武节度使,以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为大同节度使,以为克用必无以拒也”。
看上去,李国昌还是忠于大唐的,但是到了五月,形式急转直下,李国昌竟也参加了叛乱。
正事变主谋之一李尽忠的分析,“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
······李振武(即李国昌)功大官高,名闻夭下,其子勇冠诸军,若辅以举事,代北不足平也”。
所以,五月之后,“李国昌欲父子并据两镇,得大同制书,毁之,杀监军,不受代”,父子二人合兵造反了!李国昌父子想要的是整个代北,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事变的主谋究竟是谁,已经不言自明。
代北沙陀自进入河东以来,长期经营代北(雁门关以北)地区,形成了比较强大稳定的军事政治力量,但在唐廷的刻意分割削弱下,始终未能真正完全掌控这一地区。
自从李克用等人发动斗鸡台事变,占据云州之后,朔州和蔚州也很快被沙陀李氏集团控制。
至此,代北之地全为李克用所据。
势力膨胀的沙陀李氏集团很快就主动南下侵扰唐朝州县。
五月,李国昌就与李克用合兵,攻陷遮虏军,并进击宁武、岢岚军。
六月,“沙陀焚唐林、崞县,入忻州境”。
很显然,唐廷政治解决斗鸡台事变的方案失败了,只能武力平叛了。
在代北完全失陷的情况下,唐军只能依靠雁门关及太原作为支撑点进行防御,但是“太原屡隙警急,雁门不足提防”,形势愈发危急。
当李国昌父子拒命后,唐朝便发动河东、幽州、昭义诸镇及吐谷浑赫连铎进讨。
在多路大军的严厉打击之下,广明元年(880年)六月,沙陀酋长、李国昌的族弟李友金及萨葛都督米海万、安庆都督史敬存等率沙陀三部落降唐。
七月,李克用、李国昌父子先后连连大败,部众溃散,李氏父子、宗族及康君立等向北逃入鞑靼部落。
在取得对沙陀李氏军事胜利之后,唐廷任命吐谷浑酋长赫连铎为大同军防御使,白义成为蔚州刺史,米海万为朔州刺史,振武帅位也落入吴师泰之手,不久又为契芯璋接手。
李克用非但未能“旬日而定代北之地”,朱邪执宜、朱邪赤心(李国昌)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地盘又丧失殆尽,沙陀李氏集团遭遇了一次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没有后来的黄巢之乱,沙陀李氏可能永无翻身机会。
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大军攻占长安。
中和元年(881年)二月,李友金奉命率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及吐谷浑诸部5000人救援京师。
李友金的兵马到了绛州,绛州刺史沙陀人瞿稹对监军陈景思说:“贼势方盛,未可轻进,不若且还代北募兵。
”于是,李友金返回代北。
半月间,募兵三万,“皆北边五部之众”。
代北之众是李氏集团的老班底,是李国昌、李克用父子的基本盘。
李友金当时投降唐朝,原本就是迫于无奈,更有人认为他是奉李国昌之命假投降,借以保存实力,李国昌是“遣李友金伪背己以降而为之内谋”。
不论此事真假,李友金确实就以自己驾驭不了代北军士为由,怂恿监军陈景思上奏朝廷,请赦免李国昌父子,让他们带兵平叛。
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唐廷下诏赦免了李国昌和李克用父子,李友金奉诏去鞑靼部落迎接。
在平叛的旗号下,沙陀李氏迎来了复兴机会。
中和三年(883年)李国昌病死,李克用继任为沙陀李氏的主要领袖,他不仅恢复了沙陀人在李国昌时期的鼎盛,而且建立了一个以沙陀人为核心的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为后来的后唐王朝奠定了基业。
从此沙沱人逐渐汉化,容入中华民族。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沙陀部,根源于突厥语民族,最先由西突厥分支,也称为沙陀突厥,曾经依附于唐朝与吐番,进入代北,势力壮大后形成部落国家,与六胡州的粟特萨葛部与安庆部联合,称沙陀三部、沙陀诸部、代北诸部,下辖有鞑靼人、契丹人、吐谷浑人、党项人、汉人等。
在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与契丹人共同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主要的势力。
在辽朝时,一部分沙陀人加入室韦,即游牧于阴山长城的黑车子室韦;
一部分臣属于辽朝。
随后被金朝统领。
在金朝时称黄掴部,或汪古部。
蒙古帝国兴起时,汪古部加入蒙古帝国,后逐渐融入蒙古族。
宋朝接收了后周的沙陀军队,并吞北汉,一部分沙陀人,融入汉人族群中,另有一部分则被称为回回或回族。
日本学者森安孝夫认为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十国中的北汉,其领导阶级皆出身于沙陀部建立的军事集团中,宋朝建立者赵匡胤及赵光义兄弟也出身于沙陀部军团朝,因此并称这些国家为沙陀系王朝。
这就是宋朝皇帝是沙陀人的说法来源。
但也有研究认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汉人,先祖来自河北涿郡。
总之,现在赵匡胤到底是不是沙陀人,就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了。
我想,现在基因研已经相当有水平了,专门研究一下宋朝皇室赵姓后裔的基因,说不定可以解开这个疑问。
基本上,唐末的时候,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沙陀人就被迫内迁了,渐渐接受了汉文化,这也就为沙陀人融入汉族埋下伏笔了。
顺便说一句,由于后晋皇室石敬瑭家族也是出身沙陀部,根据出土的石重贵墓志铭说,石敬瑭是羯人石勒后代。
因此,石敬瑭将幽州送给辽人,大概也就算不得“汉奸”行为了,因为石敬瑭根本就不是汉人呀!还有就是目前分布在俄罗斯境内的雅库特人,据说也是沙陀人的后代,目前还是使用突厥语系的雅库特语,人口有50万人,以饲养驯鹿出名。
总之,沙陀人作为单一民族已经不复存在,根据史料,沙陀人已经融入包括汉人在内的诸多民族了。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沙陀是突厥别种,确切的来说,他们是西突厥的一支。
唐高宗李治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在伊塞克湖大战中大胜西突厥,从此突厥人彻底沉寂,其部族被唐朝都护府所管辖。
沙陀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并在唐朝末年逐渐强大起来。
唐末五代中,有三个朝代,即后唐、后晋和后汉都是由沙陀人建立的。
当时的中原人为何能够接纳这些异族政权呢?
极度包容的伟大时代唐代是我国古代的高峰,他接纳了很多的异域文化。
那时的长安和洛阳绝对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在那里你能看到波斯人、阿拉伯人、欧洲人、印度人,有黄种人、白种人甚至还有黑种人。
对于当时的大唐人,他们见过的市面太多了,这些外国人有不少在这里定居,还有不少走上了仕途。
突厥人与大唐相爱相杀多年,中原人对于突厥人也是司空见惯了,何况沙陀这类突厥别种呢。
别忘了,中原地区在十六国时期就接触了很多的少数民族,甚至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还统治了中原170年。
中原人已经很习惯了。
高度汉化的沙陀人沙陀人一直在唐人的管辖之下,所以他们早就了解了中原的文化,而且也在不断的融入。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沙陀首领朱邪赤心被赐李姓,改名李国昌。
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因镇压黄巢义军有功被封为晋王。
正是这一拼出来的王位,吹响了沙陀突厥人逐鹿中原的号角。
从此很多沙陀人部族都改了汉姓,加上他们多数已经汉化。
如果你不清楚内情,一般是分不出汉人和沙陀人的。
李存勖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而且将建立的国家称为“唐”,史称“后唐”。
这不就是以继承了大唐衣钵自居吗。
十多年后,后唐明帝李嗣源的爱婿石敬瑭借契丹兵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这就是著名的“儿皇帝”。
虽然名声不佳,但后晋也维持了10年的光景。
此后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后汉,他也是沙陀人。
你看他们建立的政权名称,都是中原大地上曾经的大国。
而十国之一的北汉,也是沙陀人刘崇建立的,他也是后汉刘氏的宗亲。
这些沙陀枭雄已经和汉人没什么两样了。
沙陀的归宿后晋灭亡之后,沙陀人进一步的融入了汉族。
尤其是北宋建立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初,北宋军队包围晋阳,在获得“可以永保富贵”的承诺后,刘继元出城投降,先后被宋朝封为彭城郡公、右卫上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保康军节度使,最后的沙陀政权也灭亡了,而沙陀人更是被不断汉化,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一。
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没有沙陀人的后裔了,甚至突厥人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只有曾经辉煌的土耳其人还在强调自己是突厥人的后裔,虽然“土耳其”的字面含义是“突厥”,但现在的土耳其人主要由突厥人与当地的希腊人、波斯人、亚美尼亚人长期融合而成,突厥基因在经历千年之后,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有时候不得不慨叹这些少数民族的力量,他们的人数其实并不多,但却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故事,这其实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强大的原因,强大自信,兼容并蓄。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唐宋之间有段五代十国时期,而五代之中,后唐、后晋、后汉的建立者都并非汉人,而是沙陀人,可能很多人压根儿就没听过所谓沙陀人。
通常说起当时的李克用、李嗣源等,都认为其是自己人,即便是后来将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的石敬瑭,大多数人都称其为汉奸,殊不知这个石敬瑭也不是汉人,是沙陀人。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神奇之处,大量外来族群最终都被彻底汉化,像是鲜卑、契丹等诸多族群都在漫长岁月中完全融合入中原,而沙陀人也是如此。
说起来,沙陀人属于突厥的一个部族,生活在蒲类海附近一片叫做“沙陀”的荒漠地区,因此称作沙陀突厥,大致上就是今天新疆东北部地区。
唐代的时候,往往将其称作是“处月部”,也称作“朱邪部”。
沙陀在突厥各部族当中十分弱小,加上当时的突厥早就已分化,所以沙陀部也投向了唐朝的怀抱之中,其部族首领就以“朱邪”为姓氏。
沙陀部虽然很小,但战斗力惊人,尤其是马术方面最为擅长,在西域地区沙陀的骑兵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骁勇善战,这也使得其能够长期生存下来。
可沙陀部纵然再怎么历来,位于唐朝、吐蕃、突厥、回鹘等强大势力的交汇处,完全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沙陀在历史上也经常改变自己的靠山。
唐高宗永徽五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被平定后,唐朝在当地设羁縻州,而当时的处月部首领朱邪金山因随着唐军作战有功,被授予都督职位。
后来很长时间内,沙陀被突厥所驱役与唐朝交锋,损失惨重。
公元九世纪初,处月部首领朱邪尽忠率部投靠唐朝,迁徙过程中再次受到吐蕃进攻,好在最终抵达唐朝盐州,恢复生气,实力愈发增强。
但那时候的沙陀始终还是外来族群,唐朝也不是很放心,怕有朝一日沙陀再次归附吐蕃与唐朝为敌,因此就将沙陀部拆分成很多分支,迁移到中原。
其中有两支沙陀骑兵,被安置在山西,分别称作沙陀军与阴山北沙陀。
唐懿宗时期,阴山北沙陀帮助唐朝平定庞勋起义,地位急速上升,其首领朱邪赤心成为唐朝大同军节度使,并且赐李姓改名国昌,而李国昌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李克用。
中原爆发黄巢起义之后,唐朝无力弹压,李克用带兵击溃黄巢,成为河东节度使,并且趁机占据太原,割据一方,后来朱温篡唐建立的后梁被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所取代,建立后唐。
再后来,就是石敬瑭送出燕云十六州,借契丹之力建立后晋取代后唐,而刘知远则在后晋没了之后顺势建立了后汉,沙陀在中原建立了三个王朝。
自然,就连十国当中的北汉,也是后汉的延续,其王室也是沙陀人。
虽然沙陀人建立了这么多的王权,但是很少有人会提起他们的身份,根本不觉得沙陀人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大多数的人都以为沙陀人其实是自己人。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沙陀人在长期的迁居过程中,与中原交流很深,与汉人长期通婚联姻不断汉化,就跟当年的鲜卑人是一样的,久而久之,也没人在乎他们的沙陀人身份了。
五代十国时期,堪称沙陀这个曾经小小突厥部落的鼎盛时代,但随着北汉被灭,后周与宋朝时期的沙陀势力衰微,其人口也不是很多,越来越没有优势。
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融合力,实在是惊人的,沙陀人也不例外。
原本唐朝时期,大量的沙陀人就改了汉姓,与汉人通婚,还与汉人之间互相收养孩子之类,使得沙陀人与汉人之间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区别。
与史上很多的族群一样,沙陀人因为汉化的程度太高,几乎就彻底融入了中原,因此才会被当成是自己人,如果不刻意提起,根本没人觉得他们是外族。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是今天的中华民族,多数融入汉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各民族融合,历史上以前是哪个民族当家就说是那个民族,,金国扩张,百分之九十的汉人跟着金国吞噬南宋,他们说自己是金国人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沙陀人建立的宋朝为什么中原人接受宋朝?
孔孟之道侵透了中原文人的骨髓血液而接纳沙陀人建立的宋朝不接纳不信仰孔孟之道的政权。
所以,只能接纳宋朝明朝清朝而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西戎周秦东夷汉,鲜卑唐沙陀宋回回明。
合着只有晋才是汉家正统[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神秘的大佛》沙坨爷
其他网友精彩回答:
属于突厥人。
因为早期的沙陀族不够强大,反而容易被中原接纳,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

版权声明:

本文"沙陀人是今天什么族「内容详解」":http://www.tjfenghuang.cn/shenghuo/552446.html,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